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3, v.33 27-35
促进国有企业提升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效能的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技术竞争加剧。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理应肩负技术竞争中的责任与使命。民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对科技自立自强作用重大。新经济背景下,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效能提升意义重大。在梳理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及其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效能不足现状,建议从强化协同创新制度保障、深化协同创新融合深度、优化协同创新合作环境三个维度提升双方协同创新效能,以期能够为政府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及决策提供参考。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8)[2025–04–23].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2020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9000亿元[EB/OL].(2023–09–23)[2025–04–23].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26915116/n28915164/n28915194/c28939983/content.html.

[4]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沈惠平.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64–65.

[6]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11):137–158.

[7]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7.

[8]沈颂东,亢秀秋.大数据时代快递与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 35(07):41–58.

[9] Persaud A. Enhancing synergistic innovative capability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5):412–429.

[10] Srivastava M K,Gnyawali D R. When do relational resources matter? Leveraging portfoli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for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4):797–810.

[1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0(2):161–164.

[12]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50(7):174–187.

[13]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14]范斐,连欢,王雪利,等.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02):165–172.

[15]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3):47–56.

[16]林科延,刘永红,殷彦琳.协同创新视域下我国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发展路径研究[J].设计,2024,37(01):81–85.

[17]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解学梅,左蕾蕾,刘丝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5):72–81.

[19]綦成双,徐飞.创新战略视角下的制造企业协同与创新绩效研究[J].软科学,2024,38(04):70–75+82.

[20]贺正楚,刘思思,潘红玉.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效率[J].科技管理学报,2023(6):43–55.

[21]王黎萤,赵春苗,王举铎,等.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机制与路径优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04):52–67.

[22]许庆瑞,谢章澍.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3):327–332.

[23]李烨,闫晓勇.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14):151–160.

[24]吴洁.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162–173.

[25]周开国,卢允之,杨海生.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创新[J].经济研究,2017, 52(07):94–108.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276.1;F273.1;F276.5

引用信息:

[1]成群鹏.促进国有企业提升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效能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5,33(03):27-35.

基金信息: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